邹亮亮
智能与电气电子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25届毕业生
成功考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与化工专业研究生
在校期间荣获多项奖项: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三等奖、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外语水平能力大赛三等奖、第八届黑龙江省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一等奖、“建行杯”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第十三届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三等奖;还获得校级综合素质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称号。2022年参与大学生创业项目,并发表论文《浅析东北特色民宿设计》。
“我并不优秀,只是坚持把小事做好。”邹亮亮的大学生活充实而精彩。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不仅在本专业的竞赛中屡获佳绩,拿到多项奖学金与荣誉,还在跨学科竞赛和创业项目中表现出色。
邹亮亮代表小组上台领取竞赛奖励
但刚进入大学时,他也经历过短暂的迷茫。“从高中那种高强度的节奏一下子切换到大学,课后突然多出这么多空闲时间,一开始真不知道该怎么安排。如果整天待在寝室打游戏,也太浪费了。正好学院和老师推荐了一些竞赛和项目,我就想,不妨试一试。”
这些广泛体验的尝试让他收获颇丰。在不同的比赛中,他扮演过不同角色,高压备赛的过程迅速提升了他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作为第二轮的主讲人,本来有些社恐的他,为了不辜负团队的努力,反复演练、和组员不断磨合,最终拿到奖项。那些假期里对着空教室一遍遍讲解实验的日子,也成了他最珍贵的大学回忆。
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主讲留念照
谈到“优秀”,他语气诚恳:“我真不觉得自己有多优秀,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压力,而且比我强的人还有很多。我只是习惯保持向上的心态,总觉得自己还可以更好,然后坚持做一些小事——比如从高中起我就每天背单词,到了大学也要求自己背完单词才能玩游戏。事情虽小,但坚持下来,就会带来改变,也积蓄能量。”
“大学四年:体验、夯实、规划、冲刺。”和大多数新生一样,邹亮亮刚踏入大学时并不适应。
大学不再有老师时刻督促,一切要靠自己探索。同时,未来的选择也变得具体、复杂而迫切:就业、考研、考公、留学……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加剧了迷茫。
回顾那段时期,他建议学弟学妹:“大一不用急着做决定,你完全来得及。最重要的是去体验——社团、班级、寝室、校园活动等,都是建立认知的过程。等真正感受到大学是怎样的之后,大二再慢慢了解未来方向,结合自身感受慢慢去做选择。”
和室友聚餐,一起参加各种校园活动,都是珍贵体验
“大学生活不仅是为未来做准备,更是人生难得的一段体验,别光听别人说‘大学很闲’或‘很忙’,你得自己去感受,通过真实的体验去弄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
明确方向后,邹亮亮为自己定下节奏,一步步向前。
大一,他推荐尽早考四级,“这个时候学识、记忆力和自控力都是最好的”。通过了四级,六级也趁热打铁。而在这一时期,他还加入了学生社团,充分体验校园生活。
为同学们分享四六级经验的邹亮亮
大二,他专注夯实学习基础,保持成绩的同时,广泛参加竞赛,充实履历。此外,还加入了学生组织,并参与校级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工作。他打趣说自己像是提前体验了“打工人”日常,但交际力和执行力也明显提升。
大三,进入新阶段。凭借前两年的体验与积累,他早早确定考研方向,开始精准目标、细致规划、专注备考。
和“复习搭子”们共同记录下的夜景
大四尤为关键,考研进入冲刺,校园时光也进入倒计时。凭着优秀的执行力,他按计划稳步复习,最终成功上岸。
考研彻底结束后在校的最后一个多月,令邹亮亮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某个深夜,和室友们一起沿着学校门前那条走了不知道多少次的路走了一个来回,同校园和大学生活做没有煽情的告别
“高中时我好像没有‘自我’,整天刷题应试,根本没有时间精力考虑其他。大学让我慢慢找到自己——有了喜欢的事、兴趣和特长。找到自我,是我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
“考研:听别人的声音,做自己的决定。”
“考研前期信息搜集很关键,尤其是专业的限制与变动。比如计算机不少学校改考408,有些还是老模式,摸清情况才能避免走弯路。”
定院校和专业时,邹亮亮也曾犹豫。学校、分数、调剂、专业……现实问题一堆,难免让人焦虑。冷静之后,他先调整心态,再主动寻求建议。在隋向萍老师的推荐下,他坚定了新能源材料方向。通过和学长学姐交流,最终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材料与化工专业定为第一志愿。
目标明确后,只剩全心投入。
从大三下学期开始,邹亮亮全身心地投入考研学习中。每天的早8点到晚10点半是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寝室-图书馆-食堂的三点一线串联起一年多的奋斗时光。
某个在教室学习的下午
考研期间他关闭了朋友圈,冲刺期间将平时爱玩的游戏也都卸了个干净,一周七天只有每周日的下午和晚上休息,为的也是调整状态为第二天的学习做好准备。
考研返程路上,在学校专车窗户水汽上写下的心愿,最后成为了美好的现实
他分享考研小习惯:每晚回寝室后简单锻炼,“比起强身健体,更多是为醒脑”。运动之外,拍照也是他解压的方式。“不用拍得多好,也可以不用分享,向外输出这个过程本身就能帮我释放情绪。”如果阶段性积攒的压力太大,他还会一个人去植物园散步,“戴耳机听音乐,一走一下午,那是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时间。”
备战考研暑假留校期间记录下的明礼楼的窗外,学得累了看一眼窗外,是邹亮亮那段时间感到最舒适的瞬间
就这样,靠着高效应对问题、主动调节心态,邹亮亮平稳度过了备考阶段,成功考取第一志愿。
观生活,观未来,观自己。
四年,在漫长的人生中只是匆匆一笔,但对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却无法复刻的重要成长阶段。
邹亮亮爱拍照,尽管一再自称“拍得一般”,但相册里仍储满了宝贵瞬间。
最熟悉的莫比乌斯环,第一次穿上大学军训服的纪念照,难忘的军训会操,特殊时期乘坐学校专车在导员的护送下前往机场返乡,疫情后期时隔许久踏上中央大街的面包砖,在门卫大爷帮助下成功五点多打卡早市,在母校的最后一个冬天,去冰雪大世界玩…即便记忆不记得了,照片会替我们记住当时的画面与心情
不仅是学校,还有身边的同学、寝室生活,乃至哈尔滨这座城市,都给他留下了独特回忆。
邹亮亮镜头下的江西同乡与哈尔滨
“东北的烧烤真的很好吃,尽管我是江西人,但并没有觉得口味上有什么不习惯的,非要说区别的话,东北的口味会有一些甜。”
“气候也没不适应,北方冬天有暖气,室内很舒服。而且干冷的气候只要在室外穿得够厚就行,不像南方的湿冷‘法穿’真是时时刻刻都要裹得严严实实的。”
“记得冬至那天,大家在食堂一起包饺子,擀皮、包馅、捏褶,一群人围在一起真的是温馨又热闹。而且南北方的饺子也不太一样,我们那边更多吃汤饺,这边则是干的,也算是很直接体会到了文化差异吧,很有意思!”
温馨热闹的冬至包饺子,邹亮亮和伙伴们体验了北方包饺子的全流程,结束后还将“战利品”带回寝室给室友分享
虽然在哈剑桥的生活暂告一段落,但属于邹亮亮的人生才刚刚启程。谈到研究生阶段的打算,他说还不确定是否继续读博:“还是得慢慢体验、慢慢看。”比起急于做出长远规划,他更希望在下个阶段继续更多地认识自己。
愿他在每一段旅程中,都能遇见更满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