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25日,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实践育人,培养适应产业变革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教育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哈尔滨剑桥学院联合主办民办教育与职业教育发展研讨会。
与会人员合影
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学院名誉院长闵维方,黑龙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曹叠峰,哈尔滨剑桥学院理事长、东方剑桥教育集团董事长、北京大学名誉校董于越,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尚俊杰,哈尔滨剑桥学院党委书记、政府督导专员袁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大数据中心主任郭丛斌,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主任助理刘雨昕,哈尔滨剑桥学院校领导刘小辉、樊千、沙迪等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研讨,并对哈尔滨剑桥学院进行实地调研。
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民办教育质量的战略方向
闵维方教授结合近期国家密集出台的相关政策及国际教育发展动态,深刻指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人工智能融合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授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而是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的个性化因材施教,最大化地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潜力。
他强调,民办教育机构应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等技术革命对教育形态、成本结构和发展模式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尤其通过人工智能实现低成本的个性化教育,将是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也是民办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契机。同时,他充分肯定哈尔滨剑桥学院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教育实践及办学理念。
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教育学院名誉院长闵维方
开放与坚持:民办教育健康持续的发展机制
曹叠峰副厅长在发言中指出,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坚守教育初心,坚持规范办学,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他对哈尔滨剑桥学院以创新思维推进党建工作,以教学实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表示认可与鼓励。希望学校坚持创新发展,加强教育科学研究,面向全球开放办学,在来华留学、出国留学等方面积极努力,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
黑龙江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曹叠峰
于越理事长系统介绍了哈尔滨剑桥学院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终身教育生态组织”的使命愿景和“开放、创新、奋斗、活力”的核心价值观,重点展示了该校近年来在数字化教学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所采取的多项改革举措,并分享了关于围绕学生就业重构高校组织的创新思考。
哈尔滨剑桥学院理事长、东方剑桥教育集团董事长、北京大学名誉校董于越
初晓波部长回顾了北京大学与哈尔滨剑桥学院的合作历程,并代表北大党委副书记姜国华对哈尔滨剑桥学院新建大学生生活中心正式启用等一系列新成果表示祝贺。他充分肯定双方合作已取得的成效与深远意义,并期待依托“北大龙江大讲堂”等平台,进一步拓展两校师生间的深层次交流与互动,持续推动双方合作迈向新高度,共同为师生成长和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初晓波
张晓黎书记介绍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民办教育与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情况,对哈尔滨剑桥学院在办学理念与教育实践方面取得成就表示认可,希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哈尔滨剑桥学院保持密切交流,持续为该校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与协助。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黎
尚俊杰教授主持了此次研讨会,在主持期间提出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两个比较活跃的领域,在学校发展和课程改革创新方面具有非常大的研究空间和实践空间。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尚俊杰
企业协同与数字化:探索民办教育新路径
郭丛斌主任认为,民办高校应加强专业设置与企业行业的契合度;提议在科学教育领域积极布局,针对目前科学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的现状,学校可尝试依托理工科和教育学专业优势,开展科学教育研究及相关人才培养。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大数据中心主任郭丛斌
吴峰教授指出,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未来发展方面,可围绕教育数字化、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和老年教育三大领域寻求突破,探索创新发展路径。
北京大学企业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峰
刘雨昕分享了北京大学知识计算实验室和学习科学实验室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方面的实践,以及围绕“人工智能+X”课程建设,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人工智能专业融合课程、“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方面的探索。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主任助理刘雨昕
专家组一行参观了哈尔滨剑桥学院产教融合中心(IEM)、集团史馆、图书馆、自为书院和大学生生活中心等场所,对哈尔滨剑桥学院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浓厚的育人氛围以及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次专家研讨会为推动民办教育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广泛共识,未来将多方协同,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区域发展和行业变革贡献力量。
摄影:周安民 黄嘉兴
校对:刘田进
责任编辑:徐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