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17:30,我校通识教育学院“职行π”系列活动开讲,职业赋能教研室教师李薇为在校生带来《“职”面未来:职业的宏观趋势与职业探索环节的工作策略》专题分享。活动围绕职业发展宏观背景、职业探索具体方法以及互动体验环节等内容展开,旨在帮助大学生把握就业形势,科学开展职业规划。
未来已来,你的职业世界早就不一样了
活动伊始,李薇系统梳理了当前职业领域的宏观发展趋势,用大量鲜活案例带大家了解时代的“职业棋局”。从故宫取消纸质门票到亚马逊无人超市,从K12教育巨变到Zoom的逆势暴涨,她犀利地指出:“不是工作没了,而是工作变了”。她用“四次工业革命”的演进和全球市值前十企业的变迁,清晰勾勒出从“金融→硬件→互联网→智能”的职业世界演化路径。
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AI是否会取代人类工作”的议题,李薇指出,工作的可替代性与两个关键因素成正比:重复性程度和情感互动需求。她强调,未来职场竞争的核心不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创造力、共情力以及运用技术工具的能力,这些将是个人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成为“π型人才”,是未来最大的职业安全感
李薇提出了一个让很多同学耳目一新的概念——“π型人才”。她指出,在当前的人才需求趋势下,“两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此类人才以“π”型为模型,需在两个专业领域具备深度知识,并拥有跨界的思维视野与综合能力,从而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职业探索,4大维度教你摸清门路
活动的下半场聚焦实践和方法论。李薇系统阐述了职业探索的四大核心维度:“地域、行业、组织、职位”,并为在场大学生提供了针对性的职业调研策略与实用工具:在城市选择上,李薇建议应超越个人偏好,采取数据化与产业化的双重分析框架。她推荐结合《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与“产业聚集区”理论,根据不同产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如电子信息产业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传媒影视业以北上广为核心)进行科学决策。在行业选择方面,她提出了一套系统性评估方法:首先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如硬科技与新能源等战略领域;其次分析行业的核心驱动力,判断其为技术驱动或资本驱动;最后,通过“产业链地图”等工具,对目标行业进行从上游到下游的全面梳理,以规避潜在风险,实现精准切入。同时,她还介绍了一些职业工具:学职平台、O*NET、知乎、看准网……现场同学纷纷拿起手机疯狂收藏。
“职业猜猜猜”盲盒游戏,全场变身推理侦探
活动的最终高潮是精心设计的“职业猜猜猜”互动环节。各小组领取了一个内含六条职业特征线索的“盲盒”,成员们需在八分钟的倒计时内,通过团队协作与逻辑推理,拼凑出完整的职业画像。现场讨论热烈,同学们依据“网感好、创意足”、“策划爆款内容、撰写文案”等线索进行深入分析与激烈讨论,最终成功“解锁”了包括新媒体运营在内的多个目标职业。通过模拟职业情境和线索推理,使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职业探索的过程,增强了对职业内涵的认知和理解。
作为“职行π”系列品牌活动的重要一环,本次分享会获得了在场学生的广泛好评。现场参与学生表示,活动不仅解答了他们对AI时代的职业困惑,更提供了清晰的职业探索路径与实用工具,为个人发展规划指明了方向。未来,通识教育学院将持续深化“职行π”品牌建设,整合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系统、更精准的职业发展赋能,助力其在未来的职业赛道上行稳致远。
校对:刘田进
责任编辑:徐茜